更新时间:2025-10-27 04:02:32
去革命化的“好”电影。 资本主义的大毒草果然具有极强的迷幻性。 从立意来看,首先肯定是无情地讥讽了白人种族主义者:反派上校你说他蠢吧,他能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你说他聪明吧,他被人一枪爆头后竟然还傻乎乎地去找那个组织,最后被毒气毒死。 但更重要的是整个片子以一种嬉皮士的戏谑去呈现并解构了美国的左翼运动(底层抵抗),并顺带讨好了白左。这个反抗组织无组织无纪律、无政治纲领,成员之间相互背叛,更没有什么信仰坚定可言,都不知道他们做的这一切是图什么。最后孩子长大了,16年过去了,一切都没有改变,似乎所有的反抗都是无意义的。 一言以蔽之:偷换概念,将“革命”一词污名化。 难道这就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吗?他想表达什么?底层的反抗都是笑话吗?都是自嗨吗? 那如果我们不要政治,要什么?导演最终给出的答案还是回归主流——Family。那你和《速度与激情》的本质区别在哪呢?整个片子不就成了艺术版的《速度与激情》了吗? 影片当中所呈现的事情确实是美国社会真实发生过的。但关键在于电影作为一个大众传媒,如此断章取义,无非就是想把所有的底层抵抗以及政治革命一概而论,把其降格为粗鄙的政治暴力,从而让主流价值观占据道德制高点。这也是导演献给好莱坞的投名状:老爷放心,他们都是流水的麻匪,您才是铁打的四爷。 不过导演谄媚归谄媚,该有的道德底线还是有的,那就是影片当中对拉美社区的正面展现。相比较之下,全篇之中“大师”才是真正的革命者:冷静、理智、果敢、有条不紊、临危不乱、执行力强,具备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很有格局。以上这些品质,影片中的那些所谓的”革命者”基本上都没有——有一说一,后面美国革命还是要靠拉美裔。 从人物来看,在人物关系上还是将白左的虚伪贯彻到底:两个白男争一个黑女。你怎么不勇敢一点,在大荧幕上去展现两个黑男争一个白女呢?不过白左该有的政治正确还是要有的,比如这个反抗组织去大楼里安装炸弹前在车上,一个黑男就吻了一个白女,但这是一带而过的人物关系。在好莱坞的情爱关系里,基本上都是白男睡黑女以及睡各种族女性,反之则不行(P站在这方面则反其道而行之)。 而女主压根就不是一个革命者,所做的一切就像性欲旺盛的激情犯罪,可以理解为性转版的老白男。就像最后她给女儿的信里面所说的那样“假装自己很强大”;男主所做的一切也不是为了所谓的“革命”,而是为了女主。但他有了女儿之后,又转变为一切为了女儿。全程就是一个充满父爱但彻头彻尾的瘾君子、糊涂蛋子。这就是导演塑造的所谓“革命者”吗?导演是真的在讲“革命”吗? 从叙事来看,整个故事走向具有一种荒诞性,比如父女最后的重逢。片子正是通过这种荒诞去嘲笑人物的命运。从而嘲笑人物背后的抵抗。 贝托鲁奇拍《戏梦巴黎》是在反思五月风暴;而安德森拍这部片子是为了拿奥斯卡——奥斯卡现在还这么值钱吗? 虽然政治方向错了,不过从技法层面而言,这部片子仍旧是一部“好”电影。视听语言非常精彩,影迷看了会很过瘾。 特别是最后一段的公路追逐戏,这个桥段好就好在画面情绪契合了人物情绪:高低起伏、前路茫茫。同时以低角度拍摄凸显出视觉盲区,为后边反杀的情节做铺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循环
下一篇:日本电影《国宝》香港首映
《水龙吟》开播4集,轻松拿下热度冠军,湖南台又抽到了王炸剧
先更4集就出场四个大美女,《水龙吟》的观众艳福不浅!
